「我不夠好」

曾一位年輕女教師不幸自殺身亡。某報章的新聞副題是「戰勝了殘障,戰不勝心魔」, 李菁老師的遺書再一次喚醒社會、學校及家長自尊感教育是刻不容緩。我們不能不確信培育真正堅強的孩子是由令他懂得愛自己開始,讓他能持續地肯定自我價值出發。

在這個社會裡,觀乎每個人內裡都被「我不夠好」這個心魔所困。它令我們無法自在地享受當下,更令我們在不知不覺間把這個狀態轉移到孩子身上。因此,我們經常會無意間覺得孩子「不夠好」。從而不斷以查找孩子的缺失與弱項的角度督促孩子。這種做法會令孩子心裡產生不安及播下自我否定的心理種子。它可能促使孩子以負面的情緒行為紓解不安或以壓抑的方式解決。


其實,孩子天生具備足夠的潛能,跨越人生種種的考驗與挑戰。我們只需要從正面的角度去體驗生命,以激勵代替責備,以讚賞嘗試取代指出缺失,並重視學習過程而非著眼於表面的成果。


一項有關20世紀三百多名成就超卓而又缺障的研究已充份告訴我們只要從肯定個人價值的角度才能真正激發個人的潛能,才令孩子譜出生命的樂章。正如患有讀寫障礙的愛迪生,儘管自小就受著不少來自學校、友伴的打擊及無數的挫敗,但他仍能從積極正面的角度跨越種種的挑戰。這種無比的能量來自他的媽媽從小就以肯定自我價值的角度激勵愛迪生。

讓我們儘快更換那些積存已久「我不夠好」的心理程式,體驗覺得自己已夠好的感覺。這個改換程式行動將會帶給我們不少能量,讓我們更能活在當下,更能從容面對生活的挑戰。我們就能真正享受與孩子相處的美好時光及體驗到孩子的存在確實足以令自己感到滿足。同時更深深地體驗到充滿著真我特質的孩子其實是我們的榜樣。

「越己堂」謝清美

*************************************************************************************************************************************************************************************************************************************

保障兒童健康成長 儲備自尊感快樂源頭 

導言:
人說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無論你今天請了多少補習老師、多少興趣班、入到多出名的學校,都無法保證子女將來事業有成之時、能身心愉快?怎樣的愛才是真實無瑕疵呢?

內容:
越己堂教育與心理顧問中心教育顧問謝清美指出,人生無常,一個八仙嶺事件,可以摧毀人的外貌,某些人卻能越戰越勇,這都有賴身旁的人支持,給當事人自尊自信;一間新界名校搜羅了多數的尖子,在首年競爭中,小學的尖子給人比下去,竟然佔大多數人自我放棄學業,以負面行為引父母注意,出現行為偏差。以上就是自尊感高低的結果,它是令人無論在高低起伏中,仍確保有勇氣和自信去衝破的內在儲備,也是家長應努力的方向,因為建立到自尊,才能令孩子未來隨時令你放心;他本人對自己經常都稱心滿意;無懼人生無常,當然包括成績升與跌。反之,高IQ、 家景好的人,若缺乏自尊感,到頭來也未必有優質人生,包括他們在面對困難時退縮、失敗後推諉責任、與朋友關係淡薄及容易受人影響。

關鍵人物
那樣自尊感為何物,又是誰給予?謝指出:「在1955年,心理學者Dr.Emmy Werner在夏威夷作出的追蹤式心理學研究,發現一群    酒、吸毒者家庭出身的孩子中,有三分之一並未因極惡劣環境而有成長問題,反活出達觀及堅強的個性素質,乃由於在後天有關鍵人物出現,這些人包括朋友、師長、以至學校的教養方法、社會環境是否積極支持等。但在香港,父母力量就更形關鍵。可惜是,若父母意識低,摧毀者也往往是他們!據心理學家馬斯路便曾指出:原來自尊感乃人性最基本需要,如吃得飽、著得暖般。根據中大長達二十年有關研究反映,今天,自尊感缺乏好像瘟疫,變成廣泛的人為災難。例子很多,位高者到了某個階段,突然受到試探而挺而走險,做出不可理喻、將整個成就毀掉的作為;媒體效應,令人人都對自己外表不滿;成年人世界中的不擇手段、漠視良心行為;中學生的心理輔導需求劇升;校園欺凌事件增多.....。全和自尊感有關。今天,心理學界推動,先希望由父母、學校重視做起。

做好防疫
今天社會很複雜,家長須為孩子增加免疫力,確保其健康快樂地成長。而可喜的是,自尊感並非天生,它乃是個人對自己能力和價值的整體印象,是可以由內在培育慢慢儲備得來。

5彩基石:
安全感(Security):是感到安全、受保護、能信賴別人;對將來的事不會感到擔憂。
獨特感(Self-hood):認識自己、包括外表喜好、角色、價值觀,並感到自豪。
聯繫感(Affiliation):感到受人接納和認許,做個合群的孩子。
能力感(Competence):感到有能力去處理和應付成長的挑戰,及學習新事物。
方向感(Mission):感到掌握生命意義和目標,懂得作決定及承擔後果。

自尊感高的小朋友由於具備安全感,故他們不會欺負人,也不會給人欺負,懂得向人說不;很會保護自己。即使遇到學業困難也不逃避,明白學習是責任。不覺得自己不及別人;故表現出獨立、自信和主動,勇於嘗試、能承受挫折,學習專心,愛動腦筋解決問題。情緒較穩定。

基石中的基石
資深教育心理輔導員李秀婷指出,外國引發自尊感研究及普及培訓,乃由於心理學界發現社會富足、教育程度高,和快樂感竟背道而馳。她笑言,最明顯是擁高能力者,感到自卑大有人在;因自小未曾體驗過能力感。很多人不能接受自己特點,這是出於獨特感偏低;而當中,獨特感是來自豪感,和多元價值有關,例如加拿大有很多種族,有的人會讚自己識中文、有欣賞自己懂踢球;有人肥,卻感到自己頗可愛.....不同種族,都能表現達觀。及能正面描繪自己的長處,反映獨特感指數高。反之香港人對「好」的定性,收窄到成績表上、政經地位、便所剩無幾。

擴闊價值
「其實人值得欣賞的品格便有善良、樂觀、好探索....家長應多講,擴闊孩子積極欣賞自己。培養獨特感,在於父母擴闊多元價值觀。例如家中有2兄弟,媽媽可形容:兄長較活潑;弟弟是不同的,他是內歛的。這些話不帶比較式的評價。校園內,有很多人爭第一,但師長應將獎勵無限地擴闊,例如排隊最有耐性的第一。平時沒有人刻意提,便令小朋友無法領會,這世界其實有很多類型的第一。」自尊基石中的基石,乃是安全感,因為它影響一個人對自己的整體評價,有安全感者會有信任他人,並且能自在地與相熟的人,作較親密的身體接觸,以從容的態度處理生活變化。父母能在幼時表達無條件的接納,是最大力量,相反,父母常拿孩子和人比較、常把孩子的個別行為,和他整個人作合一的評價,最打擊安全感。例如:「全屋都是玩具,你除了懂得玩,還識什麼?」這些話極度傷害,它的信息是:「我無用,在母親眼中,我就係什麼都不懂!」一當人感到連父母都不接受自己,就難以建立到自己是有價值的。因此,父母要把情緒和行為分開,合理對待子女,不要把不滿輕易投射到子女身上,即使要說,務要說清晰:「這不關你個人的事。」若一個不接受自己的人,會出現負面情緒,例如不少邊青,當意會到有人說出他的缺點,會帶有攻擊性回應道:「我係咁啦!我就係咁百厭!」其實反映他既知道自己是如此,但他又不接受自己,討厭自己,故出現防衛。但一個有安全感的孩子,他會接受自己的短處,也會想改進。因為父母首先沒對他定性,令他受到傷害。自尊感強的人會表現樂觀,一個只有5尺的女孩子會向人說:「都有許多衫係設計給我的,雖然我生得的息、沒身材,但我都很可愛!」因此,自尊感確是和一個人一生的快樂有絕大關係。
說明:自尊感是真正強者表現,在任何環境中,令人保持樂觀、積極、獨立、自信及專注學習,即使成績暫時未如理想,亦不容擔心。

平時在家多培育孩子獨立處事能力,多擔負責任,能提升其能力感。
父母無條件的接納,是安全感的根基。
無論孩子外表如何,你的評價都要積極正面,令其欣賞自己的獨特。假使他太肥:你可說:「你肥嘟嘟!都幾得意。不過我擔心你健康,不要再肥下去了!」
鼓勵子女嘗試不同的活動,發掘自己的潛能,會增強其自尊自信。

  摘自「經濟日報」

*************************************************************************************************************************************************************************************************************************************

從「童」畫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

5歲的晴晴在畫中畫了一個森林,四周被一道高牆包圍,他說:「這是一度25公尺的高牆,大人們是無法進入的,因為他們只有10公尺的梯子…」

「童」畫的足跡

孩子所表現出來的每一步足跡,我們都可以把它視為「童」畫,繪畫是兒童情緒表達的方式之一,他們未能用說話有效地表達自己,卻能用畫呈現他的幻想世界。

 

屋樹人看心理
想知孩子想甚麼?看他畫屋、樹、人最易看出他的心理狀況。(但不能一概而論,需因應個別情況分析更準確。)
屋=家庭
屋代表家庭、對家庭的滿意度、安全感是否足夠,也反映對自己身體的看法, 例如健康。 
樹=生命
樹代表生命力、個人成長、關顧他人、對生命的興趣。從畫樹的筆法和表現的感覺中,樹枝的粗幼、樹葉的畫法, 感受他想表達的正面/負面感覺。 
人=自己
畫中的人很多時是自己的投射,畫中人可反映他的自我評價,認為自己是怎樣的人,也反映心中的陰暗面及目前面對的問題。
圖畫的寓意
觀察孩子的繪畫習慣,或能看出他目前面對的困擾、生活的不完整、近日發生的不開心事。 
1 突然轉用黑沉色
長期使用多種繽紛的顏色繪畫,某天突然改用深沉的顏色,例如灰色、啡色、黑色,這可能反映孩子近日發生不如意的事情,對他造成負面影響,感到不開心。 
2 畫在同一位置
無論畫紙有多大,卻只用某部份位置,其餘部份留白。這可能反映孩子心中有恐懼,自覺渺小,想保護自己。 
3 重複畫同一事物
若持續畫同一種東西,可能反映心中一些長期未能解決的困擾,心中有鬱結,當然亦有可能是他對該事物特別感興趣而已。
父母的回應 
當我們看孩子的畫時,先放下自己的審美觀,不批評美與不美,以開放式的題問,如「這是什麼」,「這個人是誰?」或問問物件「它是否快樂?」或許能令我們對孩子的多一份了解吧!

*************************************************************************************************************************************************************************************************************************************

 

當我開始愛惜自己


成為父母就好像接了一份年終無休,一日24小時無時無刻令人費神的終生任務。現今家長總是不自覺地把精力全放在孩子身上,而忘記善待自己。然而,這卻反而錯失了令孩子活出生命光輝的重要環節。因為無論是全天候的照顧或是全方位的管教,對促進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來說,它確實遠遠不及父母能做到深深地愛著自己般重要。身教比言教更能深遠地影響孩子的一生。不單是因為孩子天生愛模仿,同時,更因孩子確實很受父母的言行感染。當我們連自己也不懂愛時,又怎能讓孩子體驗愛呢?當我們未能真正愛自己時,我們的潛意識裡總是不自覺地否定自己,我們會很難做到真正接納孩子。我們就好像一個空瓶子。我們會不由自主地渴求別人的愛,因而會不斷向外求,例如,會持續地渴求獲得別人的掌聲。同時,我們也不自覺地對身邊的人產生或多或少的不滿,慣了責備及尋找別人的過失。然而,當我們懂得從內在尋找到愛時,我們會感覺自己充滿愛,我們便會對孩子流露出自然的愛。而孩子也會感受到,自然會更珍惜與我們共處的時刻。他也會學習我們如何珍惜自己及尊重自己。他會在肯定自我價值的基礎上學會懂得愛別人。因此,要培育自信、自愛與自律孩子及建立美好的親子關係,就讓我們由愛惜自己的身體與心靈開始。愛惜自己不但對促進孩子的成長及親子關係很有幫助,更令自己活得精彩。英國著名喜劇演員差利、卓別靈先生曾在七十歲生日寫下一首關於「自愛」的詩篇,內容指出當他開始愛自己時,他發現了很多人生的智慧及更體驗到生命的美好。
As I Began to Love Myself – Self Love Poem by Charlie Chaplin written for his 70th Birthday.

*************************************************************************************************************************************************************************************************************************************

 

生命的秘密The Secret of Life

我們每天無時無刻都在忙,忙揾食、忙照顧子女、為他們打點一切、忙打機、忙發信息、忙Share。這些都好像變成我們在忙碌生活中的「指定動作」。
我們似乎已没有機會停下來問問自己:「這是我真的想要的生活嗎?」「到底我是被牽着走還是隨心而走呢?」「這就是生命嗎?」
我們可能已經忘記孩子年幼時,仍然可以好像大自然所有生物般,能隨着自己的生命流動而活的。而且活得自在、喜悅及散發芬芳。令他身邊的人都可以產生被充電般的感覺,充滿驚喜與樂趣。
我們不難發現孩子自出生以來就愛探索,能不慌不亂地嘗試並從錯誤中學習,及可以自得其樂地享受生命。
我們可以藉着這段名為「生命的秘密」(The Secret of Life) 的短片,反思孩子當下的生活是否順其自然,能否像花朵般自發地活出他獨特的生命狀態。

 

Living is something Spontaneous!    (Alan Watts)

 

 

 

 

 

 

 

 

 

 

 

 

 

**********************************************************************************************************************************************************************************************************************************************************************************

Random Dance隨便跳



三歲的峻豪在舞合上氣定神閒、猶然自得地表演,充份散發他的芬芳。我們讚嘆之餘,或会問他為何可以如此冷靜?其實,他之所以毫無却塲,是因他能全情投入地做自己喜愛的事。像綻放的花朵,全然地展示生命能量是與生俱來的潛能。反之緊張焦慮卻是從經驗而來的,不是自然狀態。

            
  

**********************************************************************************************************************************************************************************************************************************************************************************

自尊感課
喜愛「隨便跳」的峻豪在台上精彩演出就充份展示了「自尊感」大師所說那種猶然自得的狀態。其實,每個孩子都具備這種散發芬芳與喜悅的潛能。但是,隨着孩子年紀愈來愈大,父母會發覺他們愈缺乏自信、愈怕困難,甚至出現種種情緒行為問題。其實,這昰由於孩子的自我價值 (「自尊感」) 愈來愈低。他們無論能力有多高,心底裡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這種不健康的心理狀態會令孩子感覺不安並出現種種情緒行為問題。長大後,儘管學業、事業或只際遇都不錯,他們仍是感到不安和不快樂。著名哈佛大學「幸福課」教授 Tal Ben Shahar的個人經歷分享就說明了這點。1992年他考進了夢寐以求的哈佛大學修讀熱門的計算機科學。雖然一切都很順利,但他總覺得不快樂。
他决定要找出令他感到不快樂的原因。而他的「幸福課」就是探討這個課題。
http://www.youtube.com/watch?v=K8qpn6kNfPc

As you grow in self-esteem, your face, your manner, your way of talking and moving will tend naturally to project the pleasure that you take in being alive. Nathaniel Branden



*************************************************************************************************************************************************************************************************************************************

孩子天生快樂
當聽到三歲峻豪在台上分享自己的夢想就是令人快樂時,我們可能會感到很驚喜。三歲小朋友竟有那般偉大的夢想。其實每個孩子都天生快樂,這是天賦的禮物。所以,孩子經常感到快樂是自然不過的事。BBC廣播曾在2003至2004年期間製作一個名為「千禧BB」的節目,當中發現幼童每天笑過不停,就像以下短片微不足道的事都令孩子笑到透不過氣來。

Happiness is man’s nature. We need not worry about happiness at all, it is already there. Animals are happy, trees are happy, birds are happy.

但是,很可惜孩子年紀愈來愈大,他們愈來愈不快樂。

**********************************************************************************************************************************************************************************************************************************************************************************
人類新品種 是誰製造出社交障礙?
現今社會,出現新品種的人類 – 低頭族,他們不愛說話,只會按著手機,他們不喜歡和人溝通,即使在隔鄰的朋友,也不會說話,會用whatspp溝通….
低頭族患上的不單是脊椎出現問題,更配以社交障礙 ─ 爸媽們按著手機,目不轉睛就連孩子在那裡也不知道;孩子們按著手機,目不轉睛,就連吃飯說話社交等全也不會了,這是人類的進化論?還是退化論,真是值得深思…
當我們懷疑患上低頭族群的社交障礙,切勿驚慌,只需關掉你的手機/科技產品10天或以上,或許會不藥而癒…

 

Look Up is a spoken word for the “online” generation. Written, performed and directed by Gary Turk.
Children are growing up in a world where they don’t play outside or communicate with their friends. It seems today everything is done via text message or over the internet. “This media we call social is anything but, when we open our computers and it’s our doors we sh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