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一方面透過種種方法移除成長路上的絆腳石的同時,我們就可以為自己及為孩子注入正能量。重新學習真正可以促進孩子成長的元素。而無數中外研究顯示培育孩子的自尊感能全面激發孩子的潛能及建立樂觀自信的防護網,助他們縱容地面對成長路上的種種挑戰。
自尊感
As you grow in self-esteem, your face, your manner, your way of talking and moving will tend naturally to project the pleasure that you take in being alive. ~Nathaniel Branden
「自尊感」大師所說那種猶然自得的狀態其實是每個孩子都具備這種散發芬芳與喜悅的潛能。但是,隨着孩子年紀愈來愈大,父母會發覺他們愈缺乏自信、愈怕困難,甚至出現種種情緒行為問題。其實,這昰由於孩子的自我價值 (「自尊感」) 愈來愈低。他們無論能力有多高,心底裡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這種不健康的心理狀態會令孩子感覺不安並出現種種情緒行為問題。長大後,儘管學業、事業或際遇都不錯,他們仍是感到不安和不快樂。著名哈佛大學「幸福課」教授 Tal Ben Shahar的個人經歷分享就說明了這點。1992年他考進了夢以求的哈佛大學修讀熱門的計算機科學。雖然一切都很順利,但他總覺得不快樂。
他决定要找出令他感到不快樂的原因。而他的「幸福課」就是探討這個課題。
http://www.youtube.com/watch?v=K8qpn6kNfPc
天生性格能改變
不少有兩個孩子的家長都表示兩位孩子無論在性格或行為模式方面均有頗大的分別。部分家長更慨嘆「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當他們對子女某些性格或行為特徵感到無奈的時候,他們總回應:「這就是孩子天生的性格了。」
事實上,人總有些性格特質是與生俱來的,這些與別不同的情緒與行為模式正好顯示每人的獨特性,例如有些孩子天生較為主動,喜歡與人接觸;另一些孩子則較性急,難於處理自己緊張與憤怒的負面情緒;有些孩子無論在學習和遊戲方面,明顯地都較一般孩子更具持久力。
雖然每個孩子天生具備某些性格特質與潛能,然而絕大部分特質與行為模式都是由後天環境塑造出來的,同時亦受著個人與環境互動過程而改變,例如一個求知欲強的孩子會因經常被師長的否定而不願主動探索身邊的事物;適當運用一些技巧會令一個容易發脾氣的孩子學會正面處理自己的負面情緒;做事三分鐘熱度及較缺乏耐性的孩子,我們亦可以透過不同的情境安排,例如讓孩子有機會與另一位做事較具持久力的同伴合作完成任務;以及父母能在日常生活要求方面多些堅持及鼓勵,孩子的內心會自然地產生一種做事要堅持下去的聲音。
孩子的一言一行都是日積月累養成的習慣,但師長可以重新建立孩子的優秀行為。由真人故事改編的電影《舞、出色》正好帶給師長一個希望、一個重要的信息,只要我們重建孩子的自尊,讓他們肯定自我價值,他們才會有動力打造自己內在真正美善的性格。
撰文:謝清美 May Tse「越己堂」教育與心理顧問中心Potential Engine
「自尊感」改寫孩子際遇
隨着孩子年紀愈來愈大,父母愈會發覺子女出現種種情緒行為問題。其實,這昰由於孩子的自我價值 (「自尊感」) 愈來愈低。他們無論能力有多高,心底裡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這種不健康的心理狀態會令孩子感覺不安並出現種種情緒行為問題。中外不少心理學家及教育學家均指出,「自尊感」對兒童成長極具深遠的影響。他們發現自尊感高的兒童,性格明顯較為積極、獨立、自信、專注學習、情緒穩定及人際關係良好;相反,兒童缺乏自信心,面對困難是顯得退縮、逃避,失敗後推卸責任,與朋友關係淺薄及容易受人影響。
「自尊感」並非與生俱來,而是從日常生活的體驗中不知不覺間形成。家長的心理障礙及不恰當的管教態度,可能會對孩子的「自尊感」造成負面影響。例如父母對子女要求過高會削弱孩子的自信;專制的管教方式令孩子變得既反叛又無目標;個性孤僻與內向是由於父母極少與孩子溝通及理解孩子的感受。而家長的童年陰影也導致子女感到無奈、悲觀、被動及不愛與別人交往。
不過,「自尊感」是可以改變的。只要家長願意與子女共同成長,不斷反思個人的言行及努力實踐,重視身心健康的生活,就可以為孩子注入抗逆力量,為他們燦爛人生奠下最重要的基石。
撰文:謝清美 May Tse「越己堂」教育與心理顧問中心Potential Engine
培養孩子的能力感
家長經常向我訴說孩子是如何變得被動、怕事、怕輸和怕困難。我通常都會追問:孩子3、4時情況是否一樣?
正如我所料,答案絶對是:否。
每個孩子出生時都有一股潛藏的學習動力。家長若能從孩子3、4歲開始,把握機會培育他們的自理與解難能力,就不愁他們到了8、9歲時會變得得被動與缺乏自信。因為初上學的孩子仍很習慣家人給予的全天候保護式生活。當他們要面對學校生活的種種挑戰時,會感到無適從。因此,這個階段正是培育孩子解難能力的第一個黃金時期。家長宜在日常生活中,培育孩子的能力感及提升他們的解難能力。
培育孩子能力感建議:
1. 孩子做到的事,家長宜盡量讓孩子自己做。例如,鼓勵孩子自己穿衣服、刷牙、洗臉及吃飯等。
2. 讓孩子參加一些培育孩子自理技能的團體活動,讓他們學會做家務。同時,要讓孩子有機會在家中實踐所學的。孩子會享受參與家務的樂趣及流露他們的學習滿足感。
3. 透過遊戲及各類棋藝活動,提升孩子的思考能力。
4. 與孩力共同解決日常生活遇到的小問題,並鼓勵孩子嘗試一些新挑戰。
然而,令孩子產生無能感的原因是家長只着眼於結果,而不重視孩子學習過程與所付出的努力。
謝清美 May Tse「越己堂」教育與心理顧問中心Potential Engine
孩子的心理需要
你知道孩子需要甚麼嗎?你又知道如何滿足他們的心理需要?現在就讓我們齊來討論吧!
當孩子的心理需要不被滿足時,他經常會感到無法肯定自己的權利與價值
1. 感覺父母(親人)想要自己
2. 感覺自己獨特及受尊重
3. 尊重自己的感受、想法與直覺
4. 被支持及鼓勵去探索(及發現)自己
5. 感覺安全及受保護
6. 能得到親人的愛撫
7. 誘發(啟動)學習動機 / 潛能
8. 允許犯錯及從錯誤中學習
9. 經驗到父母(親人)間的愛與親密)
10. 在鼓勵與支持下自行活動(獨處)
11. 在一個明確與關顧範圍裡活動
The Essential Needs (for a child)
When these essential needs are not met, they live in a constant state of deprivation.
1. The need to be wanted
2. The need to feel special and respected
3. The need to have your feelings, thoughts and intuition validated
4. The need to be supported and encourage in discovering and exploring yourself
5. The need to feel secure and supported
6. The need to be physically touched with loving presence
7. The need to be inspired and motivated to learn
8. The need to know that it is ok to make mistake and to learn from them
9. The need to witness love and intimacy
10. The need to be encourages and supported to separate
11. The need to be given firm and loving limits
孩子初上學
開學季節,本應充滿動力和希望,但對很多兒童,尤其是初上學的幼稚園生,面對的卻是陌生的環境和新的挑戰,從而感到焦慮和不安。上學適應所洐生的問題更可能影響孩子本身的自信,對學習生活和成長造成衝擊。曾有一本暢銷全球近百個國家的書,名叫 “All I Really Need to Know I Learnt in Kindergarten”,可見學前階段,正是奠定孩子一生方向的關鍵時刻。而協助孩子跨越初上學適應的挑戰是不容忽視的。研究顯示,二至三歲的幼童會因為初次上學時與家人分離及獨自應付新環境的挑戰,而產生種種情緒行為問題。
其實,二至三歲的幼童仍處於以自我為中心的階段,加上待在家中時是所有成人的焦點所在,所有人都將心思投放在他們身上。尤其少與外界接觸的孩子,初入幼稚園時幼童未懂得與他人相處而感到不愉快;同時他們已習慣在家中自由自在的生活,一下子要適應規律的校園生活,自然感到不知所措。另一方面,一向讓家人寵慣的小朋友,面對上學時被要求自立而感到無所適從。然而,家長若能從孩子的角度細心觀察,加上與校方適切的配合,便能協助子女跨越挑戰。而越己堂多位同工共同編寫的《選好幼稚園,孩子初上學錦囊》透過不同領域、多種角度,跟家長分享孩子跨越初上學挑戰的心得。
謝清美 May Tse「越己堂」教育與心理顧問中心Potential Engine
孩子天生自得其樂
天下父母都希望孩子整天掛著笑容,不少家長經常千方百計逗孩子,有些家長甚至因恐怕孩子不開心即使明知孩子做錯事也迴避教導。有位幼師對家長說他的兒子因頑皮而弄傷自己的眼角,家長卻回應說:「他當時有沒有不開心?」
儘管父母渴求子女快樂,但他們亦承認自己的童年比子女的更快樂。他們經常發現孩子會因小事而不開心。其實,孩子天生就能自得其樂。孩子只要感覺安全及其生理需要得到滿足時,他就可以時時刻刻都有莫名其妙的快慰,他不會因別人的存在或回應而感受不到獨處的歡愉。
孩子年紀愈小,愈是可以自得其樂,及更能感受到存在就是快樂。雖然快樂不需要別人賦予,孩子卻不知不覺間愈來愈依賴師長給予快樂。父母的過份保護及對「得體」行為的要求,令小朋友漸漸地活在期待與擔心中。他的生活就愈變得程式化,就愈缺乏勇氣發展真我,甚至產生不少情緒行為問題。
家長若想掌管孩子的生活,愈會令孩子產生種種不安,而無法啟動他們的潛能。我們要收起那雙掌控的手,讓他們有機會與自己溝通,享受獨處的樂趣。孩子就能再次接近快樂的泉源 ─ 愛自己和感覺自己的存在,他們就可以輕鬆自在地生活,活出美好的人生。
謝清美 May Tse「越己堂」教育與心理顧問中心Potential Engine
十萬個不知道 ─ 孩子密碼
孩子總愛發問,總愛問「為什麼?」;然家長們也愛說「不知道」,「不知道孩子為什麼會不吃飯?」「不知道孩子為什麼常哭?」「不知道孩子為什麼常發脾氣?」……到底這些不知道是什麼的一回事呢?
孩子們出現的行為有時真教人摸不著頭腦,然而,只要我們細心聆聽和觀察,可更了解孩子的行為,現在就讓我們玩一個遊戲,拿著一把關愛的鑰匙,開啟孩子的密碼吧!
1. 不知道孩子為什麼不吃飯?
密碼解讀a:「媽媽,我不肚餓,而且飯菜我不喜歡吃」
密碼解讀b:「媽媽,我很忙,因為我想看電視和玩多於吃飯」
2. 不知道孩子為什麼發脾氣或尖叫等行為?
密碼解讀a:「媽媽,我想你留意和關心我,而且我知道發脾氣你會滿足我的要求」
密碼解讀b:「媽媽,我沒有安全感,有些事情令我擔心和害怕」
3. 不知道孩子為什麼不聽我的說話,和我鬥咀?
密碼解讀a:「父母的管教不一致,我當然可以選擇不聽。我想測試你們的底線在哪裡」
密碼解讀b:「媽媽,我也有權選擇」
4. 不知道孩子為什麼常跑跑跳跳,學習又分心?
密碼解讀a:「媽媽,你知道孩子的專注力只能維持10-15分鐘」
密碼解讀b:「媽媽,學習很悶和有壓力,能否給我有趣的學習模式」
當然,孩子的密碼千變萬化,難一概而論,但孩子的行為是在告訴我們一些東西,重點是我們能否明白他們的需要。從輔導的經驗中,孩子的問題多是缺乏安全感,同理心就是一把管教的鑰匙,讓孩子感受到我們明白他們的需要,嘗試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定能解讀孩子的密碼。
何嘉雯「越己堂」教育及心理顧問中心 社工主任
如何讓孩子吸取學習正能量
曾收到一位家長的電郵。他認同我於經濟日報專欄中所發表名為《擁抱大自然》一文所提及大自然的力量,他認為皆因樹木植根於泥土中,屹立於天地間,容易吸收水、陽光和養分。他問,我們在成長過程中能否像樹木一樣吸取大自然的正能量呢?
其實,正能量不但存在於大自然,而且也能產生於人與人的交流中。只要我們明白植物茁壯成長的智慧,我們就能令自己和孩子體驗生命的奇蹟。我們曾和一間中學合辦一個名為「學習正能量」的工作坊,透過多項啟發與實踐潛能的活動,讓學生衝破他們在成長過程中不知不覺間習得的「無助感」,並學會重新從週遭的環境中吸收能滋養生命的養份及學習實踐歸於中心的智慧。在過程中,他們不斷地學習感恩及如何真正愛惜自己與啓動自己的內在潛能。而他們卻能在短短的八天活動中願意把冰封的心屝打開並勇敢地接受這個令自己生命轉化的挑戰。儘管,旁人未必能從他們的外顯行為中覺察到發生在他們內在的轉化。就像蝴蝶的蛻變需要一段內在的經歷,他們的蛻變也需要我們的接受、讚賞和靜待。這昰我們為孩子做的成長功課。只要我們努力做好它,孩子就能充份吸取來自大自然與人際間的正能量而生命的奇蹟就會自然出現!
謝清美 May Tse「越己堂」教育與心理顧問中心Potential Engine
愛的語言 (The language of Love)
孩子一天一天地長大,父母反覺得與子女的關係愈來愈疏離。不少青少年與父母之間存在著隔膜,他們日常的溝通模式只有公式化的對話。曾經在電台節目中聽到不少人討論有關潮語對親子溝通的作用。當中一些受訪家長表示自己不懂潮語,無法與年青子女溝通。另一方面,不少年青人也經常向我們訴說不知怎樣和父母溝通。這確實令人感到惋惜!家長儘量給予無數機會讓孩子從少就學習外語,但在不知不覺間竟然遺忘了發展他們另一種天賦語言潛能 - 愛的語言 (The language of Love) 。
今年母親節後的星期一剛好是媽媽的忌辰。當天,我與幾位年青學生分享如何度過母親節時,不約而同地有多位同學都表示因媽媽要工作,以致無法慶祝。事實上,分享彼此的愛不需要形式甚至是語言。我在母親節當晚,也能深深地感受到她的存在,彼此的愛令我們溝通沒有阻隔。我與她這種無言的溝通不單發生在她離世後。在她生命最後的一段日子裡,我已學習怎樣與她心靈連結。
記得某個晚上,我到老人院探望中風多年的媽媽,當時她正好躺在床上休息。我關掉房間的燈,除下眼鏡,坐在床邊,輕撫她的面額,柔柔地附著她的胸前。她握著我的手,捏一下我的面頰。而我的內心,不停地呼喚從心底湧現的感恩,向媽媽發出無數句的「感謝您!」剎那間,我就感覺到我們之間的愛,好像河水般源源不絕地流動著,我實在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淚水不斷湧現。我們就是這樣無言地交流,彼此的心靈都被觸動,實在感覺深刻,感到永恆的存在。感覺到那個時刻我與媽媽的心靈互相契合。
這段相聚,讓我深深地體會到親子溝通最重要的是我們能放下自我,從內心深處發出「關懷、感謝和坦誠」之心。這有助我們進入愛的狀態,從而令父母與子女之間的生命能量得以流動。我深信這種無言的心靈溝通更能扣緊兩代人的心。
謝清美 May Tse「越己堂」教育與心理顧問中心Potential Engine
讓子女學懂感恩
現今父母都慣把最好的東西給予子女,尤其是在物質方面,他們盡量做到有求必應。然而,但總覺得子女卻總是不領情。我經常聽到家長訴說子女不懂感恩。他們覺得子女總是不滿現狀,從不珍惜自己擁有的,往往視父母的心力為「老馮」,甚至作出種種抱怨。例如他們會埋怨父母送給自己的球鞋「老土」。子女年紀愈大,情況愈見嚴重。然而,他們同樣也是不滿自己,更談不是愛惜自己。而父母也覺得子女愈來愈缺乏自信和不開心。
故此,在設計提昇學童自尊感活動時,我們總會加入讓他們學懂感恩的環節。透過一些反思、體驗及靜心冥想活動,讓他們深深地感受自己在成長過程中所領受的種種恩惠,帶領他們從一個正面的態度去思、去想、去感受。我們會鼓勵他們重新發現身邊的人與事是如何幫助他們的成長。通常在短短兩小時的活動裡,同學們的心窩都會被打動,而潛藏在他們內心充滿美善的心靈種子也會再次浮現。
假如父母同樣也抱有感恩的心,懷著讚嘆身邊美好事物的態度去生活,就會令自己和孩子都活得自在和喜悅。曾經在互聯網上觀看了一輯由國家地理雜誌製作名為“Celebrate what’s right with the world” 的短片,內容講述一位資深攝影師對個人拍攝生涯的領受,正好引証常懷感恩對我們生命的重要。他發現只要懷著讚嘆身邊美好事物的態度,他就能從鏡頭中看到平凡中的不平凡。而無數奇妙的事情就會自自然然地發生。
http://celebratewhatsright.com/
謝清美 May Tse「越己堂」教育與心理顧問中心Potential Engine
愛惜自己
成為父母就好像接了一份年終無休,一日24小時無時無刻令人費神的終生任務。現今家長總是不自覺地把精力全放在孩子身上,而忘記善待自己。然而,這卻反而錯失了令孩子活出生命光輝的重要環節。
因為無論是全天候的照顧或是全方位的管教,對促進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來說,它確實遠遠不及父母能做到深深地愛著自己般重要。身教比言教更能深遠地影響孩子的一生。不單是因為孩子天生愛模仿,同時,更因孩子確實很受父母的言行感染。
當我們連自己也不懂愛時,又怎能讓孩子體驗愛呢?當我們未能真正愛自己時,我們的潛意識裡總是不自覺地否定自己,我們會很難做到真正接納孩子。我們就好像一個空瓶子。我們會不由自主地渴求別人的愛,因而會不斷向外求,例如,會持續地渴求獲得別人的掌聲。同時,我們也不自覺地對身邊的人產生或多或少的不滿,慣了責備及尋找別人的過失。
然而,當我們懂得從內在尋找到愛時,我們會感覺自己充滿愛,我們便會對孩子流露出自然的愛。而孩子也會感受到,自然會更珍惜與我們共處的時刻。他也會學習我們如何珍惜自己及尊重自己。他會在肯定自我價值的基礎上學會懂得愛別人。因此,要培育自信、自愛與自律孩子及建立美好的親子關係,就讓我們由愛惜自己的身體與心靈開始。
而英國著名喜劇演員差利、卓別靈先生曾在七十歲生日寫下一首關於「自愛」的詩篇,內容指出當他開始愛自己時,他發現情感上的痛苦其實是提醒我們現正的生活是違背真我。
As I Began to Love Myself – Self Love Poem by Charlie Chaplin written for his 70th Birthday.
As I began to love myself I found that anguish and emotional suffering are only warning signs that I was living against my own truth. Today, I know, this is "AUTHENTICITY".
As I began to love myself I understood how much it can offend somebody As I try to force my desires on this person, even though I knew the time was not right and the person was not ready for it, and even though this person was me. Today I call it "RESPECT".
As I began to love myself I stopped craving for a different life, and I could see that everything that surrounded me was inviting me to grow. Today I call it "MATURITY".
As I began to love myself I understood that at any circumstance, I am in the right place at the right time, and everything happens at the exactly right moment. So I could be calm. Today I call it "SELF-CONFIDENCE".
As I began to love myself I quit steeling my own time, and I stopped designing huge projects for the future. Today, I only do what brings me joy and happiness, things I love to do and that make my heart cheer, and I do them in my own way and in my own rhythm. Today I call it "SIMPLICITY".
As I began to love myself I freed myself of anything that is no good for my health – food, people, things, situations, and everything the drew me down and away from myself. At first I called this attitude a healthy egoism. Today I know it is "LOVE OF ONESELF".
As I began to love myself I quit trying to always be right, and ever since I was wrong less of the time. Today I discovered that is "MODESTY".
As I began to love myself I refused to go on living in the past and worry about the future. Now, I only live for the moment, where everything is happening. Today I live each day, day by day, and I call it "FULFILLMENT".
As I began to love myself I recognized that my mind can disturb me and it can make me sick. But as I connected it to my heart, my mind became a valuable ally. Today I call this connection "WISDOM OF THE HEART".
We no longer need to fear arguments, confrontations or any kind of problems with ourselves or others. Even stars collide, and out of their crashing new worlds are born. Today I know that is "LIFE"!
謝清美 May Tse「越己堂」教育與心理顧問中心Potential Engine
擁抱大自然
最近,喜歡了以一株樹的存在觀照內心。每當我到我家附近的公園散步時,總會走近一株柏樹,靜心欣賞它的神態和變化。我帶著感激的心,溫柔地輕撫它,擁抱它,我不期然地感覺到內在與這株柏樹一起振動,彷彿無聲地與它溝通。而它那種無執、無私、寧靜與自在的狀態更觸動我的心靈。它使我放下煩惱,全然地感受它的存在,並感覺自己是如何擁抱當下及不停地回應從心底湧出的感恩。
數月來,這種與自然融為一體、我中有樹、樹中有我的交流經驗,令我對生命有更深刻的體會。這株柏樹不但在當下滋潤我、使我更覺喜悅,同時亦令我更能從容不迫地在帶着覺知的狀態下面對忙碌生活的種種挑戰。讓我更易感應自己內心的呼喚及享受與自然的契合。事實上,有研究指出,大自然是人類最好的心理治療師,並充滿神奇的治癒能量。當我們靜靜地靠近和感覺大自然時,我們整個身體都在接收生命氣息。與大自然契合的力量可洗滌我們的負面情緒,令我們更心曠神怡。而這種無言的溝通又可触動我們的心靈,使我們的內心更覺寧靜、喜悅以及回復真我。
謝清美 May Tse「越己堂」教育與心理顧問中心Potential Eng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