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家長會為孩子遊戲時的爭執而煩惱。事實上,對幼童來說,能懂得與同伴一起愉快地遊玩,是一項成長的考驗。由於幼兒對新的生活情境缺乏足夠的掌握,並在渴求安全感與能力感的推動下,通常都會不夠精力分享及發揮內在的美善。如果家長能協助他們跨越這個挑戰,不但加強孩子的語言表達與解難能力,同時更建立他們的自尊感
家長可透過提供以下方法讓孩子學習與同伴分享玩具:
1. 平日家長樂意多與孩子討論類似情境。討論過程盡量具體而深入,讓孩子有機會體驗不同人物在不同情況的感受及掌握適當的表達技巧。例如詢問孩子「如果你的好同學想借你心愛的玩具,你會怎樣對他說?」「如果你不借給他,他的心情會怎樣?」
「如果你很想玩同學帶來的新款玩具車,他卻不肯,你的心情會怎樣?你會怎樣做?」
2 家長宜讓孩子多些體驗及享受與人分享的樂趣。例如鼓勵孩子主動拿茶點招呼出席生日會的賓客。
今年九歲的朗朗在三姐弟中排行中間。在師長心目中,他是個平和內向的孩子。朗朗擅長感知別人的情緒與心理需要。他從不與人爭執,更经常扮演「和事老」的角色。姐姐較獨立,而朗朗的弟弟則很乖巧。爸媽通常會讓姐姐話事及喜歡遷就弟弟。前天,朗朗因弟弟把他心愛的模型車藏起而突然狠狠地摑了弟弟十幾個巴掌。爸媽對朗朗這次性情突變摸不着頭腦。他們毫不覺察到這是長期積壓負面情緒的後果。

其實,朗朗雖然表面上是一個「無所謂」的人,但內裡卻藏著種種的不安及執著。因他總覺得自己一直得不到爸媽的關注而內心恐懼不被重視。朗朗往往為了認同別人的意願而在不知不覺間習慣了壓抑自己的需要與渴求。儘管年少時,朗朗仍能保持着那種平和的個性,長大後被壓抑的負面情緒仍會深深地影响他的生活。在人際關係上,他會一方面努力扮演不同角色,另一方面卻掩藏自己真正的感受。雖有強烈感触,也往往逃避正視自己的內心世界,更不敢表達心底裡的感受。他經常不是把精力花在不必要的事情上,就是處於猶豫不決的狀態。他從不努力滿足內心的真正需要。

要協助朗朗活出真我,爸媽首先要「在」,同時又感覺孩子的存在,讓他感覺自己是受關注的。同時,他們更要讓孩子重新發掘自己的特質、製造更多機會令他主動地表達感受及靠近自己的內心世界,並鼓勵孩子透過具體行動滿足自己內心的真正需要。

謝清美「越己堂」教育與心理顧問中心課程總監
當孩子未因爭玩具而發生爭執前,先與孩子們進行比賽,鼓勵他們想出各種方法解決爭玩具的問題。
4. 孩子愛從模仿中學習,當他們見到親人經常與人分享,也會不自覺地學會與人分享自己的玩具。
讓孩子樂於分享,最重要的是家長能宜讓孩子感受愛,如多擁抱,因為當孩子的內心得到滿足時,潛藏內在的天性「給予」會自然流露

謝清美 (May Tse)「越己堂」教育與心理顧問中心課程總監 (Potential Engine Programme Direc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