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台曾經播放英國國家廣播公司製作一輯介紹兒童心智發展的節目 – 千禧BB。內容豐富有趣,既具教育意義又富娛樂性,非常適合老師和家長觀看。
記得其中有一輯探討影響幼童社交行為的因素。當中提及3、4歲小朋友很愛笑,他們每天平均笑400次。而年紀愈大,就愈少笑容。節目中指出35歲的成年人每天平均只笑15次。上星期當我與幼師和家長接觸,提及這個資料時,他們均認為香港的情況可能更不理想。他們大多表示每天平均少於5次發笑。
孩子為何愛笑
孩子愛笑除了因為身邊發生的種種事情與變化對他們來說是充滿新奇與驚喜的感覺,「千禧BB」節目更發掘了孩子愛笑的另一個重要原因。他們做了一個簡單的研究,發現孩子獨個兒觀看有趣的電視節目遠少於當他們與其他小朋友(尤其是異性)一起觀看的時候。其實,小朋友天生就有渴求別人認同的心理需要。而小朋友向對方笑是想展示友好,希望對方更喜歡與自己交往。家長不難發現當幾個年紀相約的幼童走在一起時,他們經常會發很多出人意表的笑意。因為,笑容其實是幼童與同儕表達友好的方式。
笑聲為何愈大愈少
隨着年紀的增長,不少師長不斷尋方法令求孩子學會不同社交及行為規矩。成年人有時會對孩子不經意的笑加以阻止。漸漸地,孩子發自內心的笑就不知不覺間受到抑壓。不少幼童甚至為了討好父母及老師而變得極度「聽話」。
另一方面,孩子亦會因為未能跨越日常生活中的種種挫折而感到不安和缺乏自信。因而他們就較少流露像歡笑般的情緒。其實,師長只需要作適當協助孩子跨越挫折,他們的笑容便會變得更燦爛、更真實,因為這是一個經自我肯定價值而綻放出的笑聲。
協助孩子跨越挫折
「當孩子見到另一位小朋友正在玩球玩得很開心時,心裏很想一起玩。但孩子又發現那個小朋友完全沒有理會他時,他會感到一點不安。當他向你哭訴時,你會怎樣做?」
如果師長主動要求那位小朋友與孩子一起玩,會令孩子喪失一次學習跨越挑戰的機會。反之,師長應鼓勵孩子主動向那位小朋友提出自己的訴求。加強孩子的能力感與聯繫感。這樣,孩子會變得更肯定自己的能力和有信心與人交往。
謝清美 May Tse「越己堂」教育與心理顧問中心Potential Eng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