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生夫婦經常要外出公幹,他們會把三歲的亞樂交由嫲嫲及姑母一家照顧。可是每當他們回港接亞樂回家,總發覺亞樂較前暴躁,容易發脾氣及鬱鬱不歡。
其實三、四歲兒童正處於學習溝通,社交與適應周遭環境等技能的關鍵時期。面對一個經常轉變的生活環境時,他們要付上更大努力學習調適各種不同現象。當中包括居住環境、作息與飲食習慣、管教與溝通模式及模仿對象等轉變。由於他們未能掌握各種適應與溝通能力,很自然地他們會以情緒行為地反映心中的不安感覺。
家長要留意孩子的情緒行為變化,並適當回應他們的表達方式。
• 小乖乖──家長不要只著眼於表面的情緒行為情緒反應,更要留意一些隱性的負面情緒行為表徵,如啜手指、嘆氣、尿床及沉默等。這些行為很大程度上是反映孩子正處於一個不安,充滿壓力及情緒不穩的狀態。
• 脾氣王──當孩子以發脾氣的方式表達他們無法控制的失落情緒時,家長宜儘量引導他們表達內心感受並以一個平靜與體諒的心情處理。
• 哭娃娃──「哭」是很自然的情緒渲洩方式。家長不要害怕孩子「哭」或加以壓抑。
避免幼童因面對生活環境變遷而造成的情緒與行為問題,家長宜在離別前多帶孩子探訪托管家庭,儘量讓孩子有足夠時間習慣與家中各成員相處及生活。同時,離別時間宜短。一下子,時間過長,會易令孩子對父母產生一種疏離感。另一方面,家長儘可能選擇一些與自己的生活習慣,管教模式較為接近的托管家庭。
謝清美 (May Tse)「越己堂」教育與心理顧問中心課程總監 (Potential Engine Programme Director)